北京商报
“如果没有这条联络通道,高效构建河北的通关通航货物进京之后,要绕一大圈才能交货,顺利市圈粗略计算要经过十几个红路灯,现代路程大概40分钟左右。化首但有了这条联络通道,都都货物直接走3号卡口在公共库的加快一级货站交货,这里距离飞机跑道货机泊机位就只有1600米,高效构建电瓶车走完也就不过10分钟。通关通航”站在大兴机场综保区的顺利市圈公共库窗边,北京新航城综保区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邢永革一手指着窗外不远处的现代大兴机场,一边讲述着这条通道的化首故事。
这条通道不仅是都都“区港一体化”的关键桥梁,同样也是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动体现。五年来,高效构建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产业一体化形成关键支撑,京津冀顺着历史与文化的长河,正演变出新的生机,在城市群的建设、经济的发展等诸多方面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
一条通道:无缝连接,高效运输
对于运输行业甚至是其产业链上的企业来讲,“时间就是生命”这样的说法一点都不为过。以疫情之下的冷链疫苗为例,其运输时间通常以“分”为计量单位,半导体的运输亦是如此。
据邢永革介绍,这条1600米的区港联络通道直通飞机跑道,将口岸功能区和保税功能区进行物理建设上的连接。如果没有这条跑道,按照传统的方式,货物进京需要通过进京检查站,再走京台高速、京开高速或者新机场线,一整个交货的过程算下来,大概需要两三个小时。“两三个小时对空运来说是很要命的”,邢永革不忘强调。
据悉,大兴机场综保区分为口岸功能区和保税服务功能区,相比起大多数机场保税功能区和口岸功能区相对独立,进口货物要先抵达口岸区报关,才能进入保税区的模式,这座区港联络通道的创新式建设,不仅能够实现保税功能区与口岸功能区的无缝连接,同时也能够直接高效地联通京冀区域,大大缩短企业进口、出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提高京冀区域内货物运输效率。
而通道另一头连接着的,便是邢永革所处的位置——大兴机场综保区的公共库。公共库一共有4栋建筑,整栋1号库外加2号库的一层预留为一级货站,口岸功能前置,变身“货运候机楼”,完成货物的适航性检查以及配载。在招商的规划上,2号库的2层将预留给跨境电商,3号库预留给航材类企业,4号库则主要预留给冷库。
更重要的是,这条通道和四座规模庞大的建筑,也勾勒出了大兴机场综保区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最重要的功能和意义。在邢永革看来,从物流的角度上说,区港联络通道和公共库的建设能够先将机场的资源放到北京地界上,再对河北开放,真正实现了北京的资源对河北和天津的开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非常具体的承载区。
而从产业促进的角度讲,无论是生命健康产业还是航空保障产业或者是消费枢纽功能,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对货物运输时效较高,区港联络通道的设立将有效提高运输效率,由此航空公司运力就会愿意入驻,进而带动产业入驻,最终带动区域的发展,形成经济的辐射效果。
作为全国目前唯一跨省级区划的综保区,大兴机场综保区的意义不可小觑。据了解,围绕京津冀区域高质量发展,大兴机场综保区通过京冀两地共建共管共享的方式,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为区域协同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提供先行先试。综保区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控、统一考核”的要求,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联合管委会作为北京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共同派出机构,统筹协调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并负责组织推进大兴机场综保区的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和运营管理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25日,大兴机场综保区首批货物顺利通关,正式进入实质化运营阶段。“目前区内注册企业53家,保税公共服务平台已投入使用,生物医药孵化器项目预计年底竣工、上药华北国际供应链中心项目预计年底开工,投入运行后将推动京津冀区域医药产业从源头创新至转化落地、供应链管理全链条发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联合管委会综保区管理部负责人魏杰说。
一座船闸:游船通航,文旅开发
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经济,也在文化。地处京冀交界处,以“杨洼千帆”为设计主题的杨洼船闸,成了大运河文化带上,京冀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的最好见证。
据了解,北运河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北段,北京段共设甘棠船闸、榆林庄船闸和杨洼船闸,去年北京段通航时,前两座船闸已经建成投用,5月底,一系列安装调试的工程过后,杨洼船闸具备了通航试运行的条件,大运河京冀段旅游通航的实现近在咫尺。
“经过这个门户型的船闸,打通了京冀航道的断点,实现北京与河北航道的互联联通,也就是说,河北的游客可以从下游来北京地区游玩,北京地区的游客也可以通过船闸到河北地区游玩。”俯瞰着气势磅礴的杨洼船闸,北京市水务建设管理事务中心项目负责人高宁如此介绍称。
杨洼船闸的作用主要是“平衡”京冀段上2.4米的水位差。以游船从北京向下游的河北行驶为例,首先开启上游的人字闸门,此时闸室的水位与上游齐高,船只进入闸室后,闸室对水位进行调整,使其下降2.4米与下游水位平齐,此后开启下游人字闸门,船只便可以安稳地驶向河北方向,反之道理亦然。
在工程设计上,杨洼船闸采用双线设计,闸室10米宽、65米长,可以同时实现双向4艘船只的“同上同下”或者“一上一下”。考虑到游客的体验,杨洼船闸采用了分散型疏水廊道这种集中疏水的模式,缩短了整个疏泄水的时间,同时实现了疏泄水的平稳,整个游船过闸时间不超过13分钟,游客的静止体验大概只有7分钟左右。
“大运河京冀段通航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动体现。通航后,将给市民提供一个旅游休闲新去处,也将有利于推动京冀两地河道沿线文化、休闲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道。
以杨洼船闸为原点,既浓缩了京冀一衣带水的文化,也勾勒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画卷一角。早在2019年12月,《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和《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正式发布,为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定调,其中推进河道水系治理、开发重点游船通航河道也是重点领域之一。
一年后,河北省香河县便与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部门共同签署了《香河县与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动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按照协议,两地将加快实现文旅产业资源共建共享。全面整合两地文化和旅游资源,加强精品文旅项目深度合作,联合设计开发大运河文化旅游和潮白河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共同研发大运河文化创意精品,推动两地文创产品互动销售;共同研发、互相推介文化和旅游研学产品。
一张蓝图:一核两翼,都市圈加快建设
船闸也好,通道也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特写,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缩影。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横空出世,由此确立了京津冀“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此后,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的建立,北京“一核”“两翼”格局成型。
“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充分发挥‘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与天津、河北两省市的协同联动,推动雄安新区和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重点领域任务取得新进展,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取得积极成效。”回顾过去五年,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做出了这样的概括。
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例,首都的城市发展正实现着深刻的转型。据悉,过去五年,北京严格执行并修订发布新增产业禁限目录(2022年版),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近2.4万件。禁限目录在严守功能底线的同时,也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打开了更大空间,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的新设市场主体持续增加,占比由2013年的40%升至2021年的62%。
此外,2014年以来北京全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约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加快补齐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便民商业网点7000余个。
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更离不开交通的先行。眼下,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施工,未来,这条路将成为北京西部首条连接河北省的高速公路。截至今年初,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已实现率先突破。
五年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北京“双枢纽”格局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京哈高铁全线贯通。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有序推进,京唐城际铁路2022年将建成通车。市域内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部打通,大兴国际机场北线高速公路全线贯通,环首都“一小时交通圈”逐步扩大……
交通的突破着眼的是产业对接和创新协作的不断深化。除了大兴机场综保区首批货物运行通关以外,眼下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已完工投产北京项目达到56个,天津滨海-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累计超过3000家。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9000余家,今年一季度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48.2亿元,累计1808.6亿元。
而这所有的突破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都市圈是城市群的重要支撑和带动力量,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必经阶段。北京“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以快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为支撑,按照职住协同、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圈层结构,加快建设定位清晰、梯次布局、协调联动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目前,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取得积极成效。2021年北京企业对“通勤圈”投资次数是2015年的2.4倍,“通勤圈”作为北京产业发展腹地作用也已经有所显现。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企业对“功能圈”“产业圈”投资次数分别是2015年的2.2倍、2.1倍。2021年,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三个圈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万亿元,占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四成。
北京商报记者 杨月涵